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讲座回顾|叶乐——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1-04-20

4月15日下午,由我院举办的《组群模式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讲座于“艺术设计大学堂”顺利展开。主讲人叶乐是我院生态与园林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风景园林校外导师,从事风景园林行业二十余年。该讲座与大家分享了叶乐从业以来对于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模式研究与精彩案例。讲座由总院景观总师李高友主持,来自院内外200多名设计师聆听了此次讲座,并首次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同步讲座活动全程,在线六千多人次一起观看了直播。

 

1618903219134834.jpg

▲主讲人叶乐作精彩演讲

 

1618903407283012.jpg

▲常务副院长梁宇出席了讲座

 1618903635309789.jpg

▲景观总师李高友主持讲座


1618904001974549.png

1618904026545289.jpg

1618904049874712.jpg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1618904227967131.png1618904397446649.png1618904446439444.jpg

▲网络直播互动现场

 

讲座回顾

 

讲座开始,主讲嘉宾叶乐致敬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之父孙筱祥先生。通过对孙先生生平的梳理,让大家了解到绘画等学习经历带给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叶乐着重介绍了孙先生如何借鉴日本和西方现代园林的特色,并以杭州花港观鱼为例讲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讲座中,叶乐用四个篇章介绍了植物组群的概念、配置方法等植物配置模式的理论-实践的体系。

 

第一篇章 植物组群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叶乐分别从乡土植物群落、山水画、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和现代园林植物设计中找到植物造景的规律,提出“植物组群模式”的概念,并以花港观鱼藏山房片区为例进行讲解。

 

植物造景可以从当地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中寻找灵感。自然风景资源包括当地特殊地质地貌资源、水文资源、丰富的植被资源等。自然民居条件的原生植物群落历经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经过岁月检验的自然民居中,原生植被充分展现植物生长的环境特点,并表现其适应特征。 

1618904560917033.png

1618904586101327.png

▲乡土植物群落 摄于桐乡

 

中国自古造园和作画总是融为一体的,大多数的造园主人会邀请名画家参与园林的建造。在中国造园者不是花匠,而是画家和诗人,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中国园林在建造手法上汲取了中国文人写意画的精髓,为题材、文心、写意、经营布置等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既有静态空间布局,又有动态空间序列布局。

 

清代画家龚贤在《画诀》中写道“学画先画树,后画石”,“一株独立者,其树必作态,下覆式居多”,“二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一有根一无根,一平头一锐头,二根一高一下”,“三树一丛,第一株为主树,第二树三树为客树”,“ 四树一丛添叶式:此四树一丛,三树相近,一树稍远。添叶子最要浓浓澹澹,始有分别。且其中要一纵一横,如扁点横也,下垂叶纵也,纵者直也。半菊头纵之类,松针叶横之类,不纵不横,夹圈圆点子也”。

 

1618904713685378.png

 

以拙政园为例,学习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

 

1618904739140583.png

 

参照现代园林植物设计,得出以植物的组群模式布置的空间结构是该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核心这一结论。

 

1618905001197387.png

 

最后,叶乐提出植物组群的概念。

1618905046473345.png

 

第二篇章 植物组群的配置方式

 

植物组群的配置方式,即不同的形态、体量、质地和色彩的植物组合成不同的植物组群,通过“平面分组,化整为零;立面分层,有机组合”的植物造景组群模式,共同形成不同尺度、不同层次和不同风貌的植物景观。

 

通过对植物组群的梳理,高度概括和提炼,得出以下植物组群类型,为随后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运用做了厘清概念的准备。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态位和光照需求,而且有些植物的组合甚至能够互相影响。掌握多种植物的组合形态和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组群模式的方法。

 

1618905085502934.png

▲常见单一组群植物

 

1618905239812182.png 

▲常见复合组群植物组合的形态

 

1618905309192000.png

▲常见复合组群植物组合的形态

 

1618905365259232.png

▲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植物组群

 

1618905416434241.png

▲现代城市公园中的植物组群


1618905457976048.png

▲现代城市道路的植物组群

 

1618905480830393.png

▲现代居住区内的植物组群

 

第三篇章 现代居住区内的植物组群

 

“植物组群”的概念和形态有了初步了解后,此篇章选取一个节点运用植物组群模式进行植物配置设计。

 

1618905559464545.png

▲宅间入口节点植物组群、焦点树、飘枝或丛生树分布示意图

 

1618905586445998.png

▲A视角的透视空间分析

 

1618905611207446.png

▲该节点完成后的效果- A视角春夏

 

基于植物组群模式的研究总结得出植物组群模式的设计流程,如下:

前期设计——了解项目背景,收集基础资料

立意设计——明确设计的主题,协调总体规划的主次关系

空间设计——确定设计的尺度,满足使用功能

层次设计——梳理设计的高度,丰富使用人群的视觉美感

季相设计——考虑季节的变化,突出绿化品种的季候变化

品种设计——确定设计的品种,优化建筑空间的生态效益

设计出图——汇总设计资料、绘制施工图纸

 

第四篇章 实际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植物组群模式在新建公园、改造公园、小区、道路绿化、乡村和绿道建设等项目中的运用,作为整场讲座的总结。

 

1618905704327377.png1618905729585204.png

▲龙泉黄灌一期景观工程 节点设计

 

1618905760907981.png1618905794169145.png

▲奉化中山公园主次出入口改造提升工程

 

1618905836394825.png

▲嘉兴宝格丽公馆景观一期节点

 

1618905878183305.png

▲嘉兴王店南美村梅园节点

 

1618905901814661.png

▲嘉兴王店长水塘绿道节点

 

景观总师李高友进行总结:

本次讲座总结了国内外优秀的园林植物造景案例,同时叶乐老师结合二十余年的设计工作和教学实践,首次提出植物组群模式这个概念,并在城市公园、居住绿地、道路绿化等绿地设计中的予以应用,具有很强的生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我们都知道植物景观在园林景观中的重要性,它是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造景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优秀的园林植物景观需要和山水、建筑和地形充分协调与融合,它既可以单独成景,是其他园林景观小品元素的衬托或是背景,同时又是分割园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老师提出的植物组群模式在绿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构建方面具有很强的景观性和可持续性。他提出的植物组群模式能够优化植物景观,使我们配置的绿化在绿地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美学价值,对我们的设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战意义。

 

END

 

 供稿 丨生态与园林研究院 周柔倩

 摄影 丨任依晨

 排版 丨吴佳宁

 审阅 丨吴颖、叶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