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EXHIBITION

景观设计
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公共景观走廊一期工程
项目位置
项目面积
设计时间
建成时间

1、项目背景:

“品质青山湖,创新科技城”

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工程,也是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作为首期入驻的 16 家科研院所基础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区公共景观走廊一期工程由公共景观走廊、创新服务中心以及大学生科创园庭院景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4.83公顷。

 

2、基本设计思路与特色:

“空间共享,灵感碰撞”

根据概念规划提出的“七个绿色”的规划目标,生态、共生、新陈代谢的规划理念,紧凑发展、混合发展、创新发展的规划策略,结合场地特征落实环境空间、完善功能布局和道路交通。

采用“师法自然、引景入园”的方法打造“花园式工作环境”,通过“园中园”的组织模式,建立共享与交流、开放与自然相结合的空间,为科技人员提供技术交流与灵感碰撞休闲场所。

 

3、主要设计内容: 

(1)公共景观走廊

作为园区的外在形象,用地面积23826平方米。公共景观走廊由智慧之轴、迎宾广场和外围附属绿带三部分组成。通过梳理整合,以中心景观走廊为轴线,把周边9个不同科研院所融合成390米长的科技轴线。

设计灵感源至场地周边延续数千年的“汇水成塘,筑渠灌田”的传统农耕技术。以吴越乡土景观中最为常见的山塘、水渠、田埂、石坎为设计元素,“以水为脉”,利用场地南北近1.8米高差,分流北面人工湖的水,通过特色水渠引导到宽窄不一的浅水景观池中,后由东、南两个排水口排回防洪渠。

由于智慧之轴有消防通道南北向贯穿场地,60%区段绿带宽度仅有24米,空间较为局促。设计利用园区消防通道使用率较低的特点,借两侧的消防通道作为绿带狭窄区段的主园路,以此减少园路对绿地的过多切割,共享更多、更整体的绿地;于东西交通交汇处布置面状水景和休憩节点,使轴线空间点、线、面起承转合有序,南北向连贯,一气呵成。

园区东面的迎宾广场以一方500平米的镜面水池为主景,水面景致影影绰绰因时而异,既是景观与建筑的无缝融合,也是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

公共景观走廊的绿化配置着重体现植物的整体美。以通透的草坪搭配挺拔的树阵,简洁大气。按花期、季相选配日本晚樱、红梅、紫薇、帚桃、金桂、黄山栾树、鸡爪槭、红枫、银杏、榉树等有特点的高品质苗木,营造“花园式工作环境”。

(2)创新服务中心

创新服务中心作为管委会的办公楼,位于公共景观走廊的东南角,用地面积11364平方米。由入口标志墙、外围停车区、中心庭院、下沉庭院和屋顶花园5部分组成。

契合创新服务中心开放、高效的特点,延续公共景观走廊”花园式办公环境“的理念,并侧重艺术的体现。其中入口标志墙结合旗杆设计,以多杆香樟和金桂作背景,前面点缀时令花卉,简洁大气;根据光照情况、及建筑门窗等因素分析,靠近背阴面布置浅水池和散置砾石铺装,将大块的草坪安置在向阳区域。庭院绿植少而精,以三棵罗汉松点睛,简洁而富有禅意。  

(3)大学生科创园

大学生科创园位于公共景观走廊的西侧,紧靠经十路,用地面积13192平方米。

作为园区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孵化器,大学生科创园的设计注重活力、个性的体现。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构成的平面犹如一幅巨大的展现细胞裂变的抽象画,入口标志墙、中心庭院、下沉庭院和屋顶花园无一不体现”创新“主题。注重细节的推敲,大到地面铺装,小到标志牌、坐凳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4、技术要点

(1)把工程设计提升到艺术设计的高度

以雕塑、环艺审美角度把空间、单体小品、绿化作为艺术元素进行设计创作,体现项目整体的现代艺术气息。

(2)充分考虑景观设施的可持续使用

园区水景的用水采用两套解决方案,其一利用北面人工湖原本要溢流到防洪渠的水,通过现场的高差实现动态的水流效果;在旱季则采用园区内部的养护用水补水。此外考虑到大乔木远期的生长,智慧之轴和内部小庭院的苗木设计少而精,增加草坪的比重,确保远期也能达到目前的使用功能和稳定效果。

(3)精准设计节约成本

不盲目堆砌与场地不符的景观小品,无论是苗木,还是硬质景观都注重适量原则。智慧之轴的草坪树阵形式,创新服务中心的散置卵石铺装,以及大学生科创园的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均是本项目价廉物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