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EXHIBITION

景观设计
西溪湿地二期
项目位置
项目面积 3.5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 2006年
建成时间

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工程

——公园游赏区及艺术家村落设计

项目概况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南起天目山路,北至文二西路,东临紫金港路,西侧与西溪湿地一期范围相邻,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于2006年,规划中标后委托设计。

● 获奖情况:

2011年获浙江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 设计人员:

郑捷、黄滋、陈丽君、赵思霓、沈乐、马列、王佐品、张蕾、陈漫华、王聪伟、杨金波、余冲飞、高洁、李晟华、石力、向涛、何健华、卢远征、肖民、吴渊铭、黄贵强、蒋双议、徐峰、张玉瑜。

 

设计理念

西溪湿地二期工程公园游赏区的设计,分别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培育以及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主题景观的演绎两个层面入手,力求使西溪恢复历史上最佳的生态面貌和人文环境,将传统的隐逸文化以某种物质形态表达在美好的自然生态中,将古人的精神追求、审美情趣、生活理想传达给今人,并再现西溪湿地诗意的风景。

公园游赏区整体布局体现“东静西闹,南雅北俗”的特点。东侧以湿地生态环境展示和鸟类栖息地及工程湿地等科普科研体验为主,西侧主要布局“梵、隐、俗”不同人文主题的历史文化景点,南片人文景点侧重士大夫文化的演绎,而北片主要为水乡村落民俗文化的表达。而艺术家村落的布局,依托现有地形特征,由一景观形象展示带来枝状串联各功能模块空间,形成一个具有西溪原生聚落特征的,传承西溪历史文化传统的艺术家村落。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培育是在保护西溪鱼鳞塘的湿地肌理以及桑基、竹基、柿基的典型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水环境的治理、植被的保护培育、生态多样性恢复等方面进行。主要采用水系沟通及生物净水工程、乡土植物保护和湿地植物培育,鸟类栖息地和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

历史文化是西溪有别于其它大多数湿地的主要特征。综观西溪湿地二期诸景点,“梵、隐、俗、闲”是其主要的文化内涵。以梵文化为代表的是佛教庙庵,因其紧凑的布局型制以及其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而独具特色,代表景点为交芦庵和曲水庵;而隐文化的表达则考虑历史人物的身份地位,结合现状堤塘密布、浓荫深翠的自然环境,侧重士人园林的表达,主要有洪钟别业和高庄;俗文化主要表现为不同内涵和形态的水乡村落,如河渚街和蒋村集市;闲文化景点则因综合考虑社会人群多元化休闲和文化科普教育的需求而涉及较多功能类型,代表性的点有鸟类栖息地和艺术家村落。

西溪湿地所呈现的风貌是人文的湿地、诗意的风景,而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修复培育、湿地景观的主题营建、传统民居的现代演绎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等方面。通过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和营建,以及休闲文化主题的融入,西溪湿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西溪湿地二期公园游赏区的设计,是要给杭州提供一个活的西溪,不仅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与之呼吸共存的西溪历史文化,形成了随城市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融入了人文意象的、自然而有诗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