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在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原来在这片区域的几十个美丽村落,已经被拆的还剩残缺不全的一个,到处可见残砖碎瓦。按新的规划,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经常超过100m,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物,这座建筑于是被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传统。但在这座山中,还叠合着城市模式的研究,高度因此被自觉限定在24m以下,它片断性的意指着一种24m以下限高的低城,存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间。通过国际竞标,业余建筑工作室获得了这个项目。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也用来适应一直不确定的展览内容。 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