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本项位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央广场B2区域,总建筑面积约108平方米。本展区以延续吴房村设计定位的“将美丽绘于乡村,让艺术留住乡愁”为主轴,在设计之初,我院设计团队对老上海城镇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以上海古老的海岸线——古冈身沿线出现的绞圈房建筑作为设计源泉,深入调研探寻三合院式绞圈房的共性和特征,融入到展馆的设计中。两侧人字坡、穿斗式木结构、中轴仪门的引入,无不生动地展现上海作为濒海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下,发展成有别于普通江南民居的风貌特色。
二、建筑分析
如何生动自然地形成一组如同与生俱来的江南新农村民居?
挖掘:
方案充分把握绞圈房中轴对称、人行双坡的这一特色,将绞圈房特有的人字双坡形式运用到展厅两侧的主体结构中,在主入口的立面设计上,方案延续了三合院绞圈房“仪门”的处理手法,是上海民居特有接待来宾的礼仪之门,既延续了上海传统海派江南民居种特有的主入口迎宾之意境,又与整组展厅协调,强调入口形象,生动自然地形成一组如同与生俱来的海派江南新农村展馆山花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五蝠报桃,这种类型的山花在上海海派民居中尤为常见。挖掘圈房中轴对称,在新农村馆的设计中,突破常规的单体建筑设计的工作方式,而是站在风貌的角度,将建筑、景观、小品、装饰、展陈通盘一起考虑与设计,为创作一幅“风景画”。
组合:
窗框、门框与柱子、墙面的处理方式上,方案充分延续了穿斗式木结构的精髓。
在细节设计中,充分挖掘海派乡村民居中常见的立面细节与雕梁画栋的处理方式,如左侧墙绘是海派新农村结合乡风相貌创作的墙绘。
右侧手绘对联的巧妙运用,酒坛酒罐与青砖的巧妙结合,毛石挡墙与美人靠的相映成彰,辅之以野花野草等植物的搭配。
室内绚丽多彩的非遗作品的呈现,让整组展厅,让人一眼望去,如图一幅留白、结构、色彩都相映成辉的一幅海派新农村展馆之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