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聆听大师系列|王伟:对话风景——英科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项目研讨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3-07-03

 

 640 (1).png

6月26日下午,端午佳节过后,中国美院风景总院青年设计师协会的“聆听大师”系列活动如期举行,协会还邀请了省国土空间学会青工委参加。总院青年设计师协会和青工委20余位设计师来到地处余杭芝麻坞的杭州英科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由项目建筑师王伟全程带领,游观了整个项目。

 

 640.png

 

杭州英科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设计项目的场地坐落于杭州西部郊外七里村芝麻坞的一个僻静山谷中。基地周围保留着质朴天然的乡野特征。

 

 640 (2).png

 

在中国传统语境里,建筑并非是唯一的主角,而是隐匿在山水中的一部分,二者互相交融、和谐共生。在王伟看来,建筑、自然界与人三者是需要互动的。生活在建筑中的人可以观察一棵树的生长,雨水的浸润下地砖缝里滋生的青苔。在这种日常活动中参与自然,见证建筑的生命状态呈现,从而忽略外在条件,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这种真实性是建筑的生命体现。

 

 640 (3).png

 

场地依据地形环境和功能划分为东西两块。西侧生活区、东侧生产区,我们先参观了东侧的生产区。

 

 640 (4).png

 

 640 (5).png

东侧五座建筑的整体布局是对场地保留杉树林的应对和对地势变化的顺导,体现对环境的尊重。建筑虽然形态各异,但都与山坡地势有着或明或暗的呼应,自南向北,始于“山形”,终于“山态”。自地势最高处引水而入的池塘及弯曲的水系,配合着或转折、或蜿蜒、或起伏、或盘旋的单体态势,或以桥廊穿溪而过,或轻轻架空,凌于水塘之上,于山野间平添一份灵性。建筑巧妙地和山体结合,或依山、或靠山、或嵌入,这是一种对场地积极回应的关系。建筑本身的体量虽大,但建筑师独具匠心地采取了化整为零、把形体空间单元打碎的策略,让建筑的屋顶随着山地丘陵的变化而起伏,于是建筑有机地融入场所之中,成为与环境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群体。

 

 640 (6).png

640 (7).png

 

建筑体态根据周围山势做了折线形表达,创造出很多介乎于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空间。大量的空间从灰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不仅体现在行走过程中,也体现在空间的转换和场所体验中。建筑与院落、外界空间与室内空间相互融通,使外界的自然环境与室内的环境有机地连为一体。

 

 640 (8).png

640 (9).png

 

英科隆项目特色材料的运用让青年设计师们眼前一亮,建筑并没有用传统的瓦片或是砖去对应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却清楚展现了其尊重环境的态度和立场。在项目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建筑师选择采用低技、低造价的方法,但依然创作出一种空间上的美。建筑主要使用了四种材料:玻璃钢、钢材、玻璃、水泥,每种材料的使用和加工都经过长时间细致的思考。不同的建筑材料能给使用者和观赏者带来不同的乐趣和情感,是当代建筑语言很重要的一部分,优秀的建筑设计就是用高度艺术气质的方式处理材料和工艺,然后在建筑上完美地呈现出来。

 

 640 (10).png

640 (11).png

 

英科隆项目充满当代的建筑语言和处理方式,半透明的网,渐变的色彩,不同质感的水泥等,墙上、窗上、屋顶上有着不同材料的“树影”的暗示——水杉或竹林的影像,竖向波形的FRP+内衬穿孔板、深浅疏密树形图案网印的玻璃、拉条的彩色水泥、石子、不同线型的水彩“笔触”……这一切呈现得既朦胧又深远,是强烈而传统的、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意象。

 

 640 (12).png640 (13).png640 (14).png640 (15).png

 

整个游观过程中,青年设计师们对于项目丰富的色彩应用印象深刻。英科隆项目六座建筑色彩各异,或灰白、或黄绿、或蓝紫、或褐红,抑或赭紫,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季节,或对比或和谐。将类似绘画的形式运用到建筑施工上是一种创新,目的是尽量消减建筑本身巨大的体量带来的生硬感,以期达到与场地环境、空间地景共生相融的效果。以墙面上、屋顶上彩色水泥加玻璃碎片,玻璃纤维板加内衬穿孔网,饰以深浅疏密不一的树形图案的印刷玻璃,表达与山、水、树或对比、或协同、或映射的关系,伴以季节的更替,经受雾、光、风、阴、雨、晴的变化,与自然同步。相同的形态,各异的色彩;相同的材料,各异的工艺;精致与粗犷,轻灵与厚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游观结束后,王伟和青年设计师们一起进行了热烈的座谈交流,大家通过对项目的感悟思考,各有体会和收获。整个活动持续了4个小时,大家被王伟深厚博学的知识背景所折服。他广泛涉猎哲学、文学、绘画、服装、摄影、艺术史等相关专业,极其注重建筑与自然、与生活、与人的完美结合,英科隆项目具有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的完整性,并注重因人、因事、因地、 因时代的思考,追求技术完美下的艺术情感表达,所以王伟的设计作品突破了建筑学本体的思考,具有极其丰富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情境。

 

 

 640.jpg

 

| E N D |

 

 

 供稿 |青年设计师协会

 编辑 |任依晨

 审阅 |吴  颖、王  

 

返回顶部